元诗歌 > 首页 > 成功案例 > 图书出版

曾锋《现代文学文本细读与跨学科比较》2022-10-21

11.jpg

图书信息

作品名称:《聆听文学艺术之美——现代文学文本细读与跨学科比较》
  裁:批评
出 版 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策划:元诗歌文化
装帧设计:元诗歌文化
  者:曾锋
  码:230
  张:14.5
纸张类型:80克轻型纸
内文印刷:黑白
  价:50.00元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本:小16开本
成书尺寸:宽×长=170×240毫米
书  号:ISBN 978-7-210-12893-9

编辑推荐

       本书拓深使用文本细读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文学进行跨学科、跨艺术比较研究,部分篇目在《中国比较文学》、《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得到比较文学、音乐学等领域专家的认可。 

       作者致力于文学文本的审美细读与社会文化的宏观审思的融通,谨慎细密地论证文学文本的音乐化等跨界现象,揭示文学文本是音、象、义生发呼应的整体艺术结构,治学方法上追求史实材料的严谨辨析与艺术审美的妙悟聆听的结合。


作者简介

       曾锋,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课题数项,在《中国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文本细读  /  1

第一节 经典作家大文本细读:鲁迅的冤狱体验  /  3

第二节 时代大语境细读与概观:“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生存观  /  21

第三节 文化大语境细读与概观:传统家庭伦理之偏至  /  28

第四节 文学经典文本细读与概观:札记九则  /  35

第五节 现代与传统冲突语境中的个体:余秋雨的文化使徒情结  /  51

第六节 当代文学现象细读与概观:“80后”青春作家现状札记  /  61

第七节 通俗文学文本细读与概观:柯兆龙小说《生死对决》  /  66

第八节 网络文学文本细读:《最强兵王》中的英雄传奇梦幻叙事  /  70

第九节 唯美文本细读:何其芳早期的文学追求  /  83

第二章 跨学科细读  /  91

第一节 文学与音乐:冯乃超《消沉的古伽蓝》与德彪西的前奏曲  /  92

第二节 法律与文学:究竟是谁谋杀了阿Q?  /  102

第三节 文学文体边界的开放性:鲁迅杂文艺术的独特个性  /  112

第四节 大众文化与文学:当代小说写作的娱乐化倾向  /  121

第五节 西方影视与中国网络小说:老龄精神危机母题比较  /  129

第六节 音乐文本细读:笛曲《牧民新歌》及其演奏  /  141

第七节 家庭文化与文学:凌叔华的家庭叙事  /  145

第三章 影视文本细读  /  155

第一节 社会问题与文本隐喻:电影《耳朵大有福》的细节艺术  /  156

第二节 多声喧哗与文本痕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女权主义  /  166

第三节 艺术载体与表意符号:《泰坦尼克号》中的电影修辞  /  171

第四节 资本霸权与欲望失控:情绪资本时代的影视粉丝文化现象  /  175

第四章 学术文本细读  /  185

第一节 贵在史识:陈平原的小说史研究  /  186

第二节 主体在场:读黄开发著《文学之用——从启蒙到革命》  /  200

 

在线试读

导  言

在现代解释学看来,包括文学文本在内,一切存在物都是有待解释的文本。文本具有多义性,不同解释者、同一解释者在不同时候对同一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传统的阅读往往以为文本的意义是明确的,作者是文本意义最可靠、最权威的来源,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就是文本的主题。现代解释学认为文本是多义的,文本的解释是无限开放的过程,解释是解读者、文本、作者、世界多重主体之间的无限开放的对话过程,文本没有最终的、已完成的、唯一正确的解读。从新批评的“细读”开始,对于文本意义的追寻、辨认和对话,产生了现代的文本细读理论与方法。现代的文本细读理论以文本为中心,认为文本是多义的,注重揭示文本的多重语义和意蕴,对文本的意义网络、语境进行辨析。

文本与话语有其存在的语境,语境有多个层次,有大小之分。小语境是文本的上下文,大语境是整个文本及其存在的环境,包括与文本相关的一切因素,如:作者的思想和经历,作品产生时的时代和世界,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史,读者及其所在的世界。因此,与文本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艺术、媒介、风俗等因素都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产与解读过程。

在影响文学文本意义的诸因素当中,作家思想拥有核心地位。传统解释学将作家思想和意图作为解读的官方答案,现代解释学虽然重视作者原意,但认为文本有其独立性,文本意义大于作者原意,作者原意只是参与文本意义对话运动的诸多主体当中的一个。

本书认为解读者需要将文本的多重语义揭示出来,需要还原出文本对话的多重语境,在文本意义的多声对话过程中,把握文本的意蕴和作家的思想。文本的解读有其标准和纪律,解读不是任意进行的,文本解读必须在文本及其语境的对话当中产生。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永不终结的,文本的解读没有最确切的答案,围绕文本互动的各方之间的对话将无限逼近文本最确切的解读。不是所有的解读都有同等的效力和信度,有些解读是无效的,有些解读是更可靠的,能够呼应、关联文本的大语境、所有相关因素,与之建构更密切联系的解读是更可靠的。没有最可信的解读,但所有的、可信程度不一的解读之间产生的对话过程,将无限逼近最可信的解读。解读的标准和纪律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比较和判断哪些解读是更可信的,某一解读因何等理由更可靠。最可信的解读不是现成的、已完成的,它存在于以大文本、大语境为中心的对话过程中。


b8830bbabadc7bd26c3a348ce7de66a9.jpg

长按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