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诗歌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基金动态

河南青年时报:这个农家工科男 正为青年诗人做一件疯狂的事2023-06-26

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弯文奎/文 赵墨波/图)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过去,这个年末该如何跨年?12月28日,由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指导,元诗歌基金主办的第二届河南青年诗会将在郑州我在书店举办。这是一场挖掘河南高校优秀青年诗人的论坛,旨在培养和扶持河南高校青年诗人群体。

作为河南青年诗会发起人的牛冲,曾经是一个校园诗人。

见到牛冲的第一眼,你会觉得这是个“老实巴交”“普普通通”的青年。然而,有时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有误差。就像牛冲,这个曾就读于郑州大学2010级包装工程系的工科男,却是一位心思细腻、文笔清新的文艺男青年。

    “误打误撞”在小区楼下摆摊卖诗

  “一本诗10元,贵吗?”牛冲说,他曾经在自己小区楼下卖过自己的诗集。但他接着说,那次还算不上完整的卖诗,只是“误打误撞”碰上了。

  通过他的微信朋友圈,依然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2019年3月19日下午两点,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则信息,标注为“卖诗记”,图片显示小区的一片空地上摆满了书,有人在书摊旁边守候,周围围了不少人。

  牛冲的这一举动很特殊,引来了很多朋友的关注,朋友们纷纷点赞称好。

  为什么会卖诗?牛冲急忙解释,这纯粹是个偶然,当时他正将自己的诗歌工作室从河南工业大学搬到谦祥万和城小区,因为书太多,就先把书放到了小区楼下,由自己女朋友看着,自己一点点往楼上搬。不料想,这一举动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妈妈,以为是卖书,都在询问价格。”牛冲感到很意外,没有想到这么多人喜欢书,一本10元的价格,他们也并不觉得太高。“还不错,最后卖了300多块钱。”

  那天下午,买书的人不少,有的人买了散文集,有的人买了诗集,“没想到诗集有这么大的魅力。”谈到诗,他总是那么兴奋,放到嘴边的茶也被搁置在半空。

  微胖的身材,加上这些年社会上的经历,他更像是油腻的中年大叔。如果光看外表,很少有人觉得他会写诗。

  牛冲的老家在周口项城,自幼在农村长大的他,还保留着农村孩子特有的顽皮气息。掏鸟窝、偷果子,成为十里八村“公害”的他,从没有想过会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然而,命运总让人嗟叹。从2011年起,牛冲一直坚守在写作这条路上,一跃成为河南90后作家圈甚至全国90后作家圈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极少将抒情深埋树上,深恐

秋节降至,父母如落叶飘零

岁月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甚不及母亲脸上花斑

——《父母》

  牛冲选择站在生活当中,拉近诗人与生活的距离。他借诗说出想说的话,写出在乎的人。

  现在的他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坚持写作,每个月坚持写两首,“今年写的不少,一年下来有40首。”牛冲笑着说,现在写诗的人不少,但坚持写下去的很少。

  他深知,现在想通过一首诗或者作品在全国留下影响很难,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是农家子弟,写作带着与生俱来的泥土味”

请允许我用一个孩子的眼光

来看这个世界

你可以带走我身边的健康

青春,还有美丽

但不要带走我的眼光

——《虔诚记事》

  年少时的经历,往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牛冲身上尤为明显。

  “我的诗歌和我的出身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我是农家子弟,父母是农民,靠力气挣钱,这也决定了即使我的阅读视野再广、金钱再多、权力再大,写作也会带着与生俱来的泥土味。”2012年,牛冲在他诗集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是他的第一本诗集:《柳园十一号》。

  与其说牛冲是一位作家,不如直接称他为诗人更合适。

  从2012年起,他就开始在《草堂》《中国诗歌》《青年作家》《延河》《飞天》等期刊发表文章,2013年一年发表了近百篇。借着这种韧劲和高产,牛冲在河南文坛声名鹊起。

  “我高中学的理科,大学学的材料相关专业。之前也写过一些不成熟的文字,大二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九月诗社,写作之路开始走上正途。”牛冲说,家里并没有文学写作的根底,哥哥姐姐学习也不太好,自己考上郑州大学是家里的骄傲,而高中时报理科,完全是考虑到实用性,“有一门技术,起码能吃饱饭。”

  虽然大学读的是工科,但他不觉得写诗和学科有冲突,“一种是爱好,一种是社会上的身份”。牛冲仅写过两首与包装材料学科相关的诗,更多的是写自己身边的事。

你永远记着你是个农民的儿子

你从小穿着泥土做的鞋垫

你的脸蛋被邻居捏着长大的

  他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抒发在《你是农民的儿子》一诗中。

  父母知道他热爱诗歌,但并不觉得这是一项正经的事,“不能挣钱,认为有点不务正业了”。

向东望去

一路上是一望无际的汗水和黄土

一把把割裂的记忆

如村子的炊烟

把老母亲的眼睛熏出了眼泪

熏出了一生的疲惫和梦想

——《乡村老了》

  不过,随着牛冲发表的文章逐渐增多,他的父母有时也会偷偷地翻出他写的诗看。

  有人认为,写诗的人大多都比较固执,但牛冲却有一套自己的法则。刚写作时,诗歌更多的是作为他个人情绪表达窗口,可以言有穷而意无穷,“这种体裁不仅很短,抒发情感也很精准。”牛冲对诗歌的理解是不断变化的,慢慢地他还发现诗歌具有社交功能,能够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承载了艺术性的东西。

  他觉得生活中的诗歌写作者和工作中的自己这两种身份是统一的,无论做哪一样,都要明白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比如诗歌,当认识到诗歌在当今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后,自己还能热爱它,这是最重要的。

  最疯狂的事:创办文学公益组织“元诗歌基金”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牛冲偏执于诗歌,也为此付出很多。

  “我不太爱跟别人谈文学。真正搞文学的人是不谈文学的,特别是诗歌,悟性是非常重要的。”牛冲说。

  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略显偏执的人,在言谈举止里也透露出跟同龄人不一样的狡黠和智慧。牛冲从小爱读尼采的作品和一切有关哲学的著作,喜欢思考一些常人看起来很难企及的事情,并且把自己想到的这些东西跟文学联系起来,然后付诸文字,产出自己的一套文学和诗歌理论。

牛冲主编的诗集《元素》

  2012年,他提出元诗歌基金的理念,“假如人人捐出1块钱,人人都能为诗歌做出很多贡献。”牛冲发起了一个文学公益基金项目,创办了元诗歌基金,开始了自己文学路的另一个起点:文学公益。同年,他参加河南NGO(非营利公益组织)论坛,开始关注慈善,并把文学公益的概念首次提出。

  这一年,他写了一篇关注河南90后文学的文章,还发到了河南作家网上,目的是希望河南文学界多关注这些青年人。毕业6年来,他深知河南青年诗歌的留存率很差,真正钻研进去的人更是少数,“诗歌不能带来很多物质上的奖励,但带来了很多精神上的奖励”。

  在他看来,河南有黄河诗会,但黄河诗会更多的是针对已经成名的诗人和作家,青年人很难参与;河南也没有针对高校的诗歌奖,所以他才要填补这个缺口,做出一项河南青年的诗歌活动。

  成立元诗歌基金是他为诗歌做的最疯狂的事,不仅投入了金钱、人力,投入更多的是青春。

  最大的90后,明年也到了而立之年,牛冲一直感慨,很多人步入社会后就不再写诗了,而他做元诗歌基金的初衷便是鼓励青年创作者坚持写作,通过诗歌奖等活动让彼此相见。

  “希望坚持写作的,并且有一定艺术水平的青年写作者,在这样一个场合互相交流互相激发,形成一个良性的创作生态。”牛冲说,在青年诗会里,希望相对知名的诗人能向校园诗人传递一些经验,让他们少走些弯路,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人物名片

  牛冲,90后,项城市青联常委,获得周口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入围奖等,2013 年发起成立元诗歌公益基金,2018 年被评为河南省作协系统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