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由星星诗刊杂志社主办的“马戏团诗丛”作品研讨会在四川省作协会议室举行。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壮,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主编龚学敏,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诗人熊焱,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诗人干海兵,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诗人赵晓梦,四川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诗人马嘶等领导出席研讨会。来自苏州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西华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及全国知名诗人以“穿过代际的海,眺望未来的星星”为主题,围绕“马戏团诗丛”展开深度研讨。星星诗刊杂志社的编辑及媒体单位的记者参加研讨活动,研讨会由星星诗刊杂志社诗歌理论编辑部主任任皓主持。
这套由元诗歌旗下独立出版品牌偶然策划,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丛,凝聚了苏州大学副教授、青年学者茱萸两年半的心血。“当我们一起做梦时,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马戏团”的精神内核,串联起青年诗人刘崇周《两个内向的人聚会》、李遂《寡欲咖啡馆》、胡木《碎片、尘埃与海浪》、黎星雨《深蓝绝句》、周钰淇《静坐在星期一下午的花》五部诗集。茱萸表示,选编初衷是打破“90后=青春写作”的刻板印象,为创作成熟的青年诗人构建系统展示平台。
研讨会现场
五位诗人的地域背景与流动经历构成独特文化地理图谱:四川成都的刘崇周、山西长治的李遂与山西右玉的胡木、四川乐山的黎星雨等,在跨省迁徙中形成的创作视角,被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龚学敏称为“携带当代中国文化密码的鲜活文本”。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左存文认为,胡木十年漂泊凝结的“移民诗史”,是“重构城市化乡愁新范式”。
在春熙路地铁口的广告
研讨会上,“去标签化”成为关键词。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壮称诗丛是“代际书写里程碑”,标志90后诗人主体性确立;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海兵指出他们已建立“以个体经验为基石的审美体系”;成都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熊焱呼吁诗坛以更开放视野正视青年写作的经典化可能。
评论家们勾勒出90后诗歌多元面相:四川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马嘶认为刘崇周构建“内向者对话空间”,在封闭语境中完成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开放言说;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魏巍关注李遂诗集按“体验-练习-实验”阶段编排的诗学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汤巧巧在黎星雨作品中看到古典与现代融合;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啸洋发现周钰淇以“意象的精密灌溉”让日常经验保鲜。
研讨会结束时,五位诗人的真诚表达恰如诗丛寓意:刘崇周称“诗歌是内向者的秘密通道”,李遂将诗集比作“捕捉生活微光的容器”,胡木以“漂流瓶捕手”自喻,黎星雨强调“传统是流动的活水”,周钰淇希望“用诗让平凡日子发光”。当不同个体的诗意梦想汇聚,便形成照亮夜空的“未来星群”。